何老爷不愧为商人,做过店铺买卖,清楚需要店铺搞的生意,选址最为关键,地点选对,还没打开门做买卖,已经赢了三分;选错地点,银子等于扔进咸水海(喻为白白浪费)。
开张之前选址、跑腿之类的事,以往都是阿二做的。这次不同,是儿子出的主意。何老爷觉得,应该试下儿子,看下是否有做生意的天分,况且,儿子现在兴趣不减,做这些事应该雀跃。
果然,何言邻一听,一蹦三丈高,大叫:“你真是最清楚我。”
他没讲出其他心里话:“三同走了,我一个人玩蟋蟀、斗蟋蟀都无瘾(没意思),正发愁玩什么。搞高档茶楼,正好,有得玩…有得吃…”
何老爷轻轻说道:“‘将就将就’!”
小巷人来人往,细路(小孩)好多,乱跑乱蹦,相互追逐。
何言邻不敢蹦蹦跳,不是西关,不是自己地头,不熟悉,眼睛却四处张望。
他旁边的阿二,仍然手挽藤篮。
“这里的小巷,同我们西关不同。”何言邻停下,转身,指着南北:“你看,
都是两头通。”
“是呀!”阿二接口:“不来这,我还以为广州的小巷都一样,像我们西关
的小巷,四通八达。”
“这里小巷,条条都一样,前后通马路。”何言邻又指指东西:“左右不通,
无瘾,还是我们西关的小巷好玩。”
何言邻为他的高档茶楼,到处找地点。
不知是遗传基因,还是潜移默化的作用,何言邻找店铺地点,也是有板有眼。
他将广州分为四个区域:东、西、南、中。
今日,他同阿二来的小巷,都是居中地域。
中区主要在挺进学堂和惠爱中路一带。挺进学堂附近,他上堂的日子已看
到,小巷不多,人就更少,可以放弃。
惠爱中路一带,他要去看下。
这日下堂,他同阿二去到惠爱中路,走入秀才巷。
“这里的小巷,都是大书院。”何言邻指点着小巷两边:“两边都有,每条
小巷有八个十个…”
“快跑!”
“还石仔给我…”
“不还…”
一班细路(小孩)的吵闹声,打断何言邻的话。
随着声音,一班细路(小孩)从平谭书院跑出来,几乎同何言邻相撞。
阿二即刻拉着何言邻左闪右避,避开这班细路(小孩)。
瞬间,激起何言邻的好奇心,他探头往里望下平谭书院,忍不住说:“哇!
里面比我们大屋还大。”
阿二跟随着,也探头往里看下平谭书院,顺口说:“真的,比我们大屋还大,
连大门都比我们大屋还高还大,不过,不像我们大屋,没吊扇门,没趟拢。”
“是呀!”何言邻也看到:“只有一道门,不好看。”
“少爷,你有没有看到。”阿二压低声音说:“这里的人穿得好旧,还…”
何言邻留意了,再看下在这些大书院出入的人,在小巷来来往往的人,无论
细路(小孩)或大人,衣服早就洗得灰白,衫裤比较破旧,不少人的衣服还补了
又补。
何言邻同阿二,又去附近几条小巷转。
这些小巷,与秀才巷大同小异,都是南北通向马路,东西不通,中间走道比
西关小巷略宽,大概四、五尺宽,两边都是书院,书院分大小而已。这些书院已
有些年份,不仅年头久远,有些已经破烂,比不上西关大屋,更比不上何家大屋。
出入这些书院的人也好多,穿着也一如秀才巷的人。
“返大屋。”何言邻泄气,带头走出小巷,往西关方向走:“这不行。”
他不时听到父亲教阿二选铺头,当时他虽然并不留意,此时却用上。
“为什么要看穿着?”何老爷问阿二。
“不知。”阿二如实汇报。
何老爷告诉阿二:
中国人、广州人,特别是西关的有钱人,讲饮讲食(追求吃喝),穿着就好随意,不打补丁就行。如果衫裤都打补丁,讲明这类人生活不如意,选当铺就将这些人头算上,因为这些人是常客,经常要典当物件;选药铺就不能算上,这些人不到紧急关头不去买药。
何言邻本人没贵贱之分,不过,他好清楚,进出高档茶楼的客人,必须衫裤
不打补丁,是以,他将居中地域也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