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言邻向南海县方向走去。
每年的五月,广州天气就好热,他穿着短衫“猫烟筒”(短裤)就出去,出门时,他说了声:“找三同”。拿个陀螺同鞭子就蹦跳出去。
阿二问:“三同返来了,在那?”
他咧嘴一乐,吹声口哨,不搭话。
三同现在何方,他是帮“贵婶”拿大洋的时候,从汇单的地址才看到,三同有时在广东、有时在南京、有时在长沙,有时…三同去过好多地方。
他逗着阿二。
以前阿二的小炒,或者外面摊档的小食吃厌了,他就和三同外出找小食:观音山捉蝉,泮塘村河涌、水塘挖“五秀”(即水马蹄、莲藕、交笋、菱角和慈菇),南海县捞泥鳅,又或者渡江去“河南”(珠江南边)同番禺县的果园找螃蜞。去得最多的地方是泮塘村、南海县一带,水田、鱼塘、河涌交叉密布,食材多不胜数。
“这个时候,番薯苗刚长出来。”张三同用手比划着:“摘苗远(苗芯的第一、二叶),嫩、正斗(赞)。”
他本想给银子农夫,谁料到,农夫不收,反而叫他们多摘,番薯叶长得快又粗,不摘浪费肥料。
农夫知他们要捉螃蜞、田鸡,又将他们带到自己的水田,螃蜞、田鸡吃水田的稻苗,农夫正想驱赶。
路上,他们又向养蚕的人买了些蚕蛹。
“你找下。”张三同打个响指,对何言邻说:“有没有作调料用的东西。”
何言邻四处看下,走到田边,摘了些紫苏。
宝善堂收购药材,阿二把关,何老爷经常教她如何辨认药材。
“这个就是紫苏。”何老爷指点阿二:“你闻下。”
“味好浓。”阿二拿着紫苏闻下。“
“吃鱼、吃蟹中毒,用紫苏解毒;焗茶饮,治感冒;还可以当调料用,去膻。”何老爷说道,又拿起一块沙姜,递给阿二:“这是沙姜。”
阿二接过看下:“同我们吃的姜不同。”
“对,连味都不同。”何老爷说道:“味浓好多,用来入药,可以治消化不良,还可以止痛,做调料,味有点刺激。”
“荷叶包着沙姜同鸡,一焗。”何言邻那日也在大天井,蹲在陶盅旁,挥“毫”撩着大蟋蟀,听到何老爷讲沙姜,食瘾又起,插嘴说:“哇!汁多,连骨都有沙姜味,简直是湿水棉花——无得弹(赞)。”
“我今晚做这个餸(小菜)。”阿二接口道:“试下。”
“怪!”何言邻头一歪:“沙姜只能做鸡的调料?不能做其他餸(小菜)?下次叫三同试下。”
久而久之,何言邻的耳里,也灌进不少药材、植物的用途。
当日,张三同用火烤螃蜞、小田鸡、蚕蛹,他们吃了餐特别味道的餸(小菜):紫苏、沙姜烤螃蜞、小田鸡、蚕蛹,拌番薯苗远。
何言邻想起和三同一齐找美味小食,不觉笑哈哈,真开心。以前有三同在旁,捉蟋蟀、斗蟋蟀、找美味小食,一齐去玩,真过瘾,现在,自己一人,真的无瘾。
他有点泄气,将陀螺扔在地上,扬起鞭子,却看到陀螺在泥地不转,他只好拿起陀螺,用鞭子沿路抽树叶。
螃蜞、小田鸡、蚕蛹,番薯苗远,何言邻看下这些食材,自言自语:“以前
同三同吃这些,现在又是这几味,不过瘾,要…”
“醒目,不同才特别。”“扁口”坐在路边的树杈上:“‘食神’在西边救苦救难,我助你找不同的食材,哈哈,好玩,哈哈…”
“扁口”将汤勺一伸,从田边兜一勺水,一泼。
“沙沙沙…”一阵黄豆掉下来的声音响起。
何言邻抬头一望,太阳闪眼,豆大的雨点打脸,
“哇!白撞雨(太阳雨)。”他拔腿就跑。
跑着跑着,看到路边有个瓜棚,绿苗爬满棚顶,正好避雨,他往左边一跳,蹦进瓜棚。
进入瓜棚,他也不“安分”,在瓜棚里左转右转。
瓜棚不大,但是,夏天的瓜应有尽有:青瓜、丝瓜、苦瓜、水瓜、南瓜、节瓜、茄子,还有大冬瓜,长势喜人,瓜苗青绿,果实粗壮。
何言邻兴趣来了,他不是对瓜感兴趣,而是对瓜苗感兴趣。几种瓜苗中,南瓜苗最幼嫩。
他摸下南瓜苗,自言自语:“够嫩,就不知好不好吃?”
“识煮就好食过鱼肉,不识煮就难吃过猪潲(饲料)。”一把粗壮的声音,从瓜棚另一边传来。
何言邻循声走去,在瓜棚的另一个进出口,看到一个四十来岁的男人,大概是瓜棚的主人吧。
“阿叔。”何言邻问:“怎样做就会好吃?”
“瓜苗都有股臭青味。”男人扁下口,说:“飞水(开水灼),臭青味就没了,然后…”他做个搞拌手势。
“用调料一搞。”何言邻有点兴奋,手舞足蹈:“用鱼、肉、虾汁,炒、捞,哇!”
“你要瓜苗什么味道,都行。”男人撮着嘴,发出嗡嗡的声音,简直好像吃山珍海味一样:“正斗(赞)!”
“阿叔,我拿点瓜苗。”何言邻问:“几多银子?”
“拿去,拿去,不值钱。”男人伸手,转眼间,摘下一大堆,用荷叶包着,扔给何言邻:“我正要扔掉,拿去,拿去。”
何言邻接住,多谢一声。“啸!”吹声口哨,蹦跳出瓜棚,一看雨已停,就回程返西关。
男人看着何言邻远去的身影,挥手一晃,瓜棚消失,变为一把汤勺。
男人将汤勺竖在地上,自言自语:“我真醒目,教他选食材,又教他煮食,
一举两得。”
男人就是煮神“扁口”。
“不要以为这样,我就不追你。”食神的声音飘来:“你还是要去见火蓬王者,解除何少爷的法力。”
“早就知你,好心没好报。”“扁口”扁下口:“到时再讲。”
傍晚,何言邻回到羊城第一楼。
“找到三同啦?”阿二问:“他在那?”
“在这。”他得意洋洋,扬起手里的物件:紫苏、沙姜、螃蜞、小田鸡、蚕蛹、番薯和南瓜苗远。
阿二这才恍然大悟,少爷找三同,是去找以前和三同一齐吃过的美味小食。
这晚,羊城第一楼有两个食客吃到这个餸(小菜):紫苏、沙姜烤螃蜞、小田鸡、蚕蛹,怪味拌番薯和南瓜苗远。
端给食客也特别:大、小碟装餸(小菜),先让食客试吃,不中意(喜欢),全额退银子,中意(喜欢),六折。
没人要求退银子,两个食客吃后还指定:下次何少爷炒餸(小菜),预留一份。还有食客提议:想看何少爷炒餸(小菜),看神奇调料溅起火花。
此后,阿二心中有数,少爷讲:找三同。她就叫服务生,告知这些食客。
有好事的食客传开:何少爷每次“找三同”,都有不同的靓餸(小菜),都有不同的怪味道,何家少爷识食,炒餸(小菜)本事新奇,洒调料会溅起火花。
更有食客给何少爷炒餸(小菜)起菜名:“三同”火花靓餸。
从此,何言邻又有两个新绰号:识食大王、火花怪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