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元无极大罗金仙,用现代学习来讲。
就像一个综合了多个学科的终极探索者!
学数学的超越高斯、黎曼,康托尔;
学物理的力压牛顿、爱因斯坦、霍金;
学生物的远胜屠呦呦、克里克、达尔文;
学文学的凌驾莫言、鲁迅、孔子。
……
而力之法则圆满的大罗金仙嘛,就相当于力学院士水平!
林夕嘛!放在洪荒,妥妥的小学生一枚!
从小学生到力学院士,难度可想而知。
最开始,林夕感悟鸿钧传下的鸿蒙炼体法,活像小学生对着《理论力学》里的拉格朗日方程。
每个字都认识,凑一起就成了天书。
怨不得林夕看着睡着了。
比如“力的传导”那段,力法符文演的是山石崩裂时力沿岩石纹理的分散路径。
林夕连看几十遍,满脑子只剩“这石头碎得挺均匀,能当铺路石”,半点法则感悟没沾着。
“鸿钧老祖这是直接把力学博资考真题塞我手里了!”林夕皱着眉吐槽。
还是试试迷你造化玉碟吧!
林夕轻轻一点,玉碟立刻有了反应。
这就体现出差别了!
迷你造化玉碟,堪称“全学科金牌家教”,还都是大学教授水平。
先是让林夕“力学启蒙:感知力的存在与作用”。
再来“力学入门:掌握力的规律与计算”。
等到把基础打牢后,符文这才变成“初中物理课件”。
同样“力的传导”,这边演示成小石子被弹飞,空中飘着“初速度”“重力方向”的虚影,活脱脱斜抛运动受力图。
林夕眼睛一亮,捡起块拳头大的石子,试着注入法力控制力度。
结果法力没控住,石子“嗖”地撞碎在洞壁上,石渣溅了他一脸。
林夕尴尬地挠头:“失误失误,跟当年科目二刚练倒车入库一个德行,手生!”
“这力的精准控制,比调方向盘难多了!起码方向盘不会打我脸!”
“金牌家教”没有任何“不耐烦”,符文又化作给气球打气的画面。
法力要像气流似的,一丝一缕匀速推,力道太急会爆,太缓推不动。
林夕练到指尖发酸,终于能让石子稳稳飞出去,精准落在三步外的草堆里,连草叶都没压折。
他拍着手笑:“成了!这就是‘力的精准调控与方向锁定’,算‘力学高考模拟题及格’了吧?”
可到了“力的叠加”这关,林夕又卡壳了。
法则说“十道法力拧成一股,威力翻十倍”。
林夕试着拧到第三股,法力就跟打结的耳机线似的缠在一起,手腕被反震的力道震得发麻。
“编麻花辫错了能拆,可这法力在胳膊里缠一起,是真疼啊!”林夕甩着手骂。
还好“金牌家教”却适时“贴心”地放出“实验教学片”。
先把每道法力捋成“均匀力线”,再像拧钢丝绳似的,从尾端顺着同一方向慢慢往上缠,每缠一圈都注入一丝稳定法力。
林夕耐着性子练,从两股到三股,再到五股,不知耗了多久,终于能把十道法力拧成一股。
一拳砸在青石上,石面没崩裂,力道全沉进石芯里,青石内里却已经裂开了。
林夕蹲在坑边,跟刚提交完力学本科毕业论文似的激动。
“这就是‘力的同向叠加与集中传递’!”
林夕蹲在坑边激动得搓手:“本科毕业啦!”
洪荒不记年,林夕的“力学进阶”一点点推进着。
“硕士课题阶段”,林夕主攻“力的卸力与屏障”。
为了测卸力技巧,他找了块一人高的花岗岩。
劈一下记一次角度、法力消耗,活像在实验室蹲点测数据的硕士研究生。
“劈石头劈到胳膊酸,脑子里的实验记录本记满了‘角度45度法力省三成’,比写硕士开题报告还认真。”
最后不仅按预想劈成八块,还摸透了“力顺肌理传”的窍门,林夕总算松了口气。
“硕士课题阶段性通过!”
练力之屏障时,林夕又栽了跟头。
第一次挡落石,屏障直接崩碎,石子砸得他后背生疼。
他揉着后背调整法力密度、屏障弧度,试了无数次,终于调出能弹开小石子的“弧形力盾”。
玉碟上“力之防御体系”的符文亮起时,他对着屏障拍了拍,力盾纹丝不动。
“硕士答辩,过了!”
“博士攻坚阶段”,玉碟开始引导他触碰力之法则的本源。
“力与质量的关系”。
第一次尝试时,林夕想给石子增重,结果法力注多了,石子“咚”地陷进地里,差点把山洞压塌。
“这要是现实做实验,不得把实验楼压塌了!”
后来林夕对着玉碟演示的“质量与法力注入量的力学换算模型”反复练,终于能随心调整石子重量。
轻如鸿毛时能飘在空中,重如小山时能砸裂地面却不陷土。
最难的“力与空间的联动”更折腾人。
林夕刚接触时,试着用力撕裂空间,结果空间没破,自己的衣服先被反震的力量撕烂,胳膊酸得抬不起来。
玉碟见状,演了出“水压破纸”的画面:力要像水流集中在针尖,单点突破才能戳破空间。
他对着这个原理练了无数次,指尖的法力从“散沙”凝练成“力针”。
终于在某天,“啵”地撕开一道指拳头大的空间裂缝,借着裂缝瞬移了半米。
哪怕只是半米,他也在山洞里跳了段广播体操。
”力的空间穿透,成了!”
“博士课题,阶段性突破!”
……
当然,一切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他主攻“力法”时,迷你玉碟里的三千大道也时不时“抢戏”。
不是故意的,是林夕的法力波动总会不小心触发其他法则。
林夕研究“力的微观塑形”这天,想把青石捏成方块,指尖刚碰石面,玉碟突然泛暖光。
几缕淡青色造化符文,竟裹着力之符文缠成绳。
眨眼间青石软得像黏土,造化符文勾出衣袍的领口、袖口轮廓,力法则化作细致力丝在石里游走。
“这是要我用力法配造化做衣服?”
林夕试着捏衣领,没成想青石“啪”地脆裂,力道没控好,把软石捏成了脆饼干。
玉碟立刻显新招:先用力法拆青石成细纤维,再让造化软化编织,每根纤维受力都得匀。
林夕把力丝拉得跟发丝一样细,练到指尖发颤,总算编出块石布,可石布硬得扎人。
这时造化符文又动了,显化“物质转性”的虚影。
林夕赶紧注柔力,顺着布纹“熨烫”,石布渐渐变软泛光。
最后一件青色衣袍落在手里,套上大小刚好,活动起来毫无束缚。
林夕笑了:“力法拆编塑形,造化定样改特性,合在一起就是洪荒金牌裁缝!现在别说衣服,做件带花纹的披风都没问题!”
研究“力的传导效率”那天,林夕刚算出“力在松木里的传导速度”,时间法则突然冒出来。
眼前的画面瞬间快进:手里的石子从新鲜变风化,连他刚劈的松木都成了枯枝,石面的受力痕迹也慢慢模糊。
林夕吓得扔了石子。
“这是让我看‘力的长期衰减效应’?还是提醒我课题报告改太慢了?”
等林夕稳住心神,才发现玉碟在演“力随时间衰减的力学曲线”。
原来时间法则是在帮他补全“力的动态研究”,连“风化对力传导的影响”都标出来了。
林夕无语:“行吧,算是加的‘力学必修拓展课’。”
练“力之屏障”那次,阵法法则悄没声地冒了头。
原本该是圆形的力之屏障,被林夕紊乱的法力勾成了奇怪的六边形。
下一秒,屏障上突然亮起细碎符文,居然把洞外的灵气往洞里吸。
玉碟上飘出“基础聚灵阵”的提示,还附了行小字。
“力可作‘阵基’,以力驱阵,可强化阵法稳定性与效果。”
林夕盯着会吸灵气的“力之屏障”,愣了半天吐槽。
“我这是练屏障呢,怎么练出阵法了?这就跟写力学论文时突然冒出个没学过的力学模型,还得反过来研究模型咋用!”
后来他试着调整力的分布,把六边形屏障改成“力阵双用”模式,既能防御,又能缓慢聚灵。
虽然灵气微弱,却也让他悟了“力与阵法的兼容原理”。
“行吧,强制加修‘力阵双修’,以后我也算半个‘力学阵法复合型人才’。”
最让林夕哭笑不得的是五行法则。
那天练习“力之斩”,想劈断一棵大树,法力刚出去,木之法则突然缠上来。
原本凌厉的力之斩,没劈断树干,反倒化作藤蔓,把大树裹得跟粽子似的。
林夕盯着“粽子树”,刚想骂,玉碟却演了“力与五行的协同原理”。
把力注入木之法则,能让藤蔓更坚韧。
反过来,木之法则也能缓冲力的冲击,减少反震伤害。
他试着练了练,居然能用“力裹藤蔓”捆住半吨重的石头,忍不住又笑了。
“行吧,跨专业选修‘力与五行协同’,也算多门力学应用技能。”
等玉碟上的力的符文全亮时,林夕知道自己终于成了“力学教授”(太乙金仙)了。
可以说,“金牌家教”后面都成了林夕研究力学团队得一份子,不停的在力的各个方向拓展着。
等林夕再去练鸿钧老祖给的鸿蒙练体法时,一切自然而然的就突破了!
林夕随手一挥,力之斩能精准劈断参天大树的主干,却不碰断旁枝。
掌心凝力,能托起千百万斤巨石,抬起放下,石底的草叶还能保持完好。
还能在身体周围布“力的领域”,“重力,浮力,引力”互相配合。
林夕感慨道:“从‘力学小白’到‘力学院士’,不容易啊!”
“就是这‘辅科’太多,造化法则只能做个衣服,空间法则只会瞬移几米,时间法则只能看小物件的力衰减,阵法法则也就刚入门‘力驱聚灵阵’,这辅科也就‘硕士水平’吧!”
山中无岁月,天天蹲山洞“搞科研”,林夕觉得大罗金仙的身体都快闷出霉了。
“再蹲下去,我都能写本《山洞力学实验三百例》了!”
“不行,要出门活动活动了!”
“鸿钧老祖说悟透力之大罗金仙法则,方可外出。那我现在出去应付凶兽差不多够了吧?”
林夕心念一动,下一秒,他踩着瞬移出了山洞,冷风灌进衣领,他却笑得轻快。
“终于从‘实验室’模式,切换到‘学术交流’了”。
手心的鸿蒙灵牌闪了闪,像是在为他的“新旅程”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