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iqumu.com

女子摇头。

“你姐夫过些时日要回应天府一趟,我到时候跟他一同回去。”

“况且冬梅前些天回老家省亲去了,但到现在都还没消息,我有些担心,想等你姐夫来了,让他发函请苏州府的官府帮忙找找。”

冬梅是女子的贴身婢女,主仆关系一直很亲密,所以冬梅杳无音信十多天,女子一直很是担忧。

见状,徐妙锦提议道。

“不如请爹爹或者大哥发函去苏州府,让他们帮着找找?”

女子却摇了摇头。

“这事儿让爹爹和大哥出面不太合适,还是等你姐夫吧,他过几天就到了。”

说着,她看向徐妙锦,打趣道。

“你还没告诉我,这些诗稿究竟是打哪儿来的呢?”

徐妙锦见姐姐又把话题扯了回来,连忙撒娇道。

“我都说了是偷来的,姐姐你就别问了嘛!”

“宁河王府过些时日要举办诗会,京中勋贵子弟和才子都会参加,姐姐看此人有些才气,本想邀他扬名,既然妹妹不说,那便算了吧……”

女子似笑非笑地看着徐妙锦。

徐妙锦咬着嘴唇,犹豫了好一会儿,摇头道。

“以陈大哥的性子,怕是不喜这种场子,况且他眼下已经很有名了……”

陈大哥现在可是应天府无人不知的“陈青天”!

何须再扬名?

女子立刻抓住了重点,挑眉道。

“陈大哥?”

“叫得这样亲热?姐姐倒要见见,是哪家才俊入了我徐家才女的眼!”

徐妙锦脸颊绯红,赶忙捂住姐姐的嘴。

“姐姐别胡说!他才没入我的眼呢!”

“呸,你手这么脏,收拾完破烂没洗手吧?”

女子惊叫。

徐妙锦不依不饶,执意用脏兮兮的手去捂姐姐的嘴。

随即,闺房里响起了姐妹二人的笑闹声。

勤政殿内,朱标身着明黄色四爪蟒袍,手持诗稿,正摇头晃脑地吟诵着。

“霜翎铁爪立高冈,目断苍穹万里霜。”

“振翅敢教云路裂,昂头不与雀禽翔。”

连着念了两三遍,他不禁感慨。

“原以为陈安是治国安邦的大才,胸中自有雄韬伟略,诗词这种小技艺或许非他所长,没想到他竟是全才,这首《咏鹰》虽不追求辞藻华丽,却透着俯瞰天下、桀骜不驯的霸气,当真是‘此诗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看’啊!”

一旁批阅奏章的朱元璋皱起眉头。

“哼,不过是只鸟,能有什么气势?”

他身着金色五爪金龙龙袍,神态威严。

朱标笑着说。

“虽是鸟类,但雄鹰的威严却也不容小觑。”

朱元璋抬了抬眉,没理会儿子的抬杠。

毕竟全天下敢在他面前如此随意的人寥寥无几,朱标算是一个。

此时,勤政殿外天色渐亮。

朱元璋看完冗长的奏章,抬头对朱标说。

“快到卯时了,上朝吧。”

朱标将诗稿放在御桌上,跟随父亲走出勤政殿,边走边说。

“陈安这首诗写得确实好,就是字太潦草了。”

“儿臣之前还疑惑,以他的才学参加去年科考,即便拿不到一甲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总该有的,结果竟只得了个三甲同进士出身……”

“坏就坏在了这手破字上啊!”

朱元璋没好气地说。

“幸好只是三甲,吏部才把他派去当江宁县令,要是真中了一甲,尾巴还不得翘到天上去?”

朱标又道。

“陈安为人挺随和的,可为何一见到父皇就像火星撞地球似的?难道真的是八字不合?”

朱元璋脸色一沉。

“分明是那小子目无君父、不懂尊卑!”

“好在咱有容人之量,换作别的皇帝,早把他拉去砍头了,哪容他这般嚣张?”

朱标心里暗笑,却不敢反驳,只能干笑两声。

接着他问道。

“父皇,为何不趁今天一并推行商税改革?”

“这几年虽说风调雨顺、国库充实,但花钱的地方太多了,儿臣想尽快把商税改革推广到全国,等国库更充裕了,就着手迁都的事。”

朱元璋边走边解释。

“陈安确实有些本事,他肚子里的改革方案远不止跟咱们说的这些,你知道他为何先提‘内阁大学士制度’和‘考成法’吗?”

见朱标愣住,朱元璋继续说道。

“内阁大学士制度有可取之处,把宰相的权力从一个人分散到一个机构,让机构代替个人掌权。”

“虽说咱花了多年废除宰相,但并非厌恶这个职位,只是不想被人操控,不过设立内阁前,必须留个后手,防止内阁变成新的‘宰相’。”

“您是说,考成法就是后手?”

朱标皱眉问。

朱元璋点头。

“考成法是所有改革的基础,也是制衡手段,有了它,才能让大臣们真正为咱们治理天下。”

“大明疆域辽阔,就算你我父子再有本事,也管不过来所有事,先看看考成法的效果,要是见效了,下半年再推其他改革。”

朱标道。

“但除了考成法,还有‘京察’和‘大计’,官员压力是不是太大了?而且陈安说的没错,俸禄确实太低了。”

朱元璋脸色一沉。

“咱可不是让他们来享清福的!”

朱标无奈道。

“可人性贪婪,俸禄不够维持体面,他们难免会从百姓身上捞钱。”

朱元璋厉声道。

“敢贪就杀,绝不手软!”

过了一会儿,朱元璋语气稍缓。

“你有空去趟江宁县,问问那小子‘养廉银’怎么搞,但要警告他,别想趁机捞好处,不然……”

“哼,咱饶不了他!”

朱标大喜。

“儿臣今天要是有空就去!”

“爹你放心,陈安要是敢乱来,儿子第一个不放过他。”

朱元璋没搭话,径直朝奉天殿走去。

此时,满朝文武已齐聚奉天殿。

殿外,大汉将军挥鞭三声,嘈杂的大臣们瞬间安静。

宦官尖声喊道。

“圣上驾到,百官跪迎!”

文武百官齐刷刷跪倒。

朱元璋父子走上御台落座,百官高呼万岁。

随着一声“众卿平身”,洪武十五年四月二十八日的早朝拉开帷幕。

当时没人想到,这看似平常的早朝,竟被后世史学家视为大明崛起的起点。

从这天起,大明将走上一条前所未有的革新之路。

“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宦官的声音在殿内回荡。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