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iqumu.com

先不说那位风韵犹存的夫人,言行举止比北元女子高出太多。

单说那个郭老爷,就实在不简单。

他冲动发火时,倒有几分粗蛮劲儿,可偏偏又具备北元人最缺乏的特质,忍功了得。

为了达成目标能屈能伸,变脸比翻书还快,这哪是北元探子能装出来的?

陈安光听他跟老兆的聊天,就猜出了个大概。

之前跟老兆一起运铁矿时,这家伙为了套话,编了个得罪皇帝被贬边关的京官身份。

老兆没见过什么大世面,看他谈吐气质不像普通人,自然也就信了。

这个身份编得实在巧妙!

一来能解释他的南方口音,二来能为他偶尔的发怒找借口。

兵工厂里到处都是大逆不道的言论,换作一个忠君的京官,哪能忍住不发火?

后来更绝,直接把自己抬成了大明的范仲淹!

范仲淹是什么人?

那可是皇帝再怎么冷落,依旧忠心耿耿的模范好官!

一个像范仲淹的好官,有亲兵为他求情而受牵连,也合情合理啊!

就这么一个身份,直接让穿囚服的88号劳改犯,成了兵工厂里的特殊访客。

虽说陈安没亲眼见到这位准钦差动手,但那十几个护卫动手的模样,已经说明了问题。

下手全是致命招式,半点儿北元摔跤的影子都没有。

再加上他们自己说是跟着被贬的亲兵,陈安心里跟明镜似的。

要是最后证实是钦差,这些人就是皇帝派来护驾的亲卫!

到这地步,其实已经能确定是钦差了。

可陈安心里还存着一丝侥幸。

他打心底里希望这群人是北元探子。

若是探子,好处可太多了。

要么有无数种办法让他们变成江浦的雇佣兵,要么一刀解决干净,省得麻烦。

更重要的是,若是探子,就说明皇帝没派钦差来暗中调查,朝廷的调令说不定已经在路上了……

可眼下的情况,这侥幸更像是自欺欺人。

当然,也不是完全没可能。

万一这群人全是演技高超的高手,猜到他在暗处观察,故意演了一出我们是钦差的戏码呢?

所以,是真是假,还得看88号囚犯接下来的反应。

就算现在不露破绽,等他们看完最后四个车间,身份也绝对藏不住!

因为最后四个车间,生产的正是北元最畏惧的火器!

要知道,明初的洪武大炮,也就只能发射石丸之类的实心弹,除了攻城时砸城墙,顶多也就吓唬吓唬战马。

在广阔的平原上,想直接命中敌人,全凭运气。

可战马胆子小,一旦受惊就会乱套,这对靠骑射谋生的北元来说,就是致命打击!

更关键的是,那种能依靠炮弹爆炸产生的碎片,高温射流杀人的开花弹,这会儿朝廷军器局连个影子都没摸到。

说起来也颇具讽刺意味。

开花弹第一次用于战场,还不是用来抗击外敌,而是在朱元璋死后的靖难之役中。

想到这里,陈安忍不住朝南方应天府的方向望去,在心里默默念叨。

“老朱啊老朱,我真希望这群人不是你的钦差,真希望调令已经在路上了,更希望你能好好利用这些领先三百年的火器技术,把眼光放长远些,别只盯着北元,辽东的女真、海那边的倭寇,都是潜在的隐患啊!”

这么一想,陈安突然有了个主意。

回去之后,给朱元璋写一封奏折,有条有理地跟他说明征讨女真、抗击倭寇的必要性,甚至直接告诉他,倭国境内藏着一座巨大的银山!

既然穿越了,那该为这个时代做的实事,还是要做的。

至于那个老顽固听不听得进去,就跟他没关系了,反正他早就想躺平了。

当然,想让朱元璋拿到这封奏折,得有个前提,先调他回京!

想到这儿,陈安忍不住在心里骂了句。

老朱啊老朱,当初调我离开的时候,你跟我商量一句都没有,如今调我回去,却这般拖沓,我的这些东西,你难道都不想要吗?

是不是脑子瓦特了?

“再看看情况吧!”

陈安丢下这句话,转身朝着车间外走去。

他和汪江就躲在窗外,边看着朱元璋等人在工位上堆放材料,边观察他们看到先进技术后的反应。

在三号粗加工车间里,这群人的反应还算正常,除了夸赞技术先进,没露出什么能证实身份的破绽。

可等他们把粗加工好的甲片,转运到四号精加工车间时,所有人的反应,瞬间就变了。

特别是在看到有十名女工的那个工位时,一个个眼睛都直了!

“你们这是在干什么?!这么好的甲胄,说拆就拆?”

“这可是圣上赐予边军的恩典,你们也敢糟蹋?简直是吃了熊心豹子胆!”

“说!到底是谁给你们的胆子?!”

看着眼前的景象,朱元璋气得肺都要炸了。

面对一群埋头干活的女工,他双眼红得如同烧红的烙铁。

这是他微服出巡以来,头一次发这么大的火。

不光朱元璋怒火中烧,闻讯赶来的毛骧和亲军们也个个满脸怒气,心中惋惜至极。

在三号粗加工车间时,他们见识了不少从未见过的新奇工艺。

特别是陈安将水力运用得炉火纯青,连朱元璋看了,都忍不住在心里暗自惊叹。

士卒穿戴的方片甲,朝廷军器局还停留在半人力半机械的生产水平,甲片大小不一、打孔偏移是常有的事。

可这里倒好,用水力机械按照模具裁剪打孔,连半点偏差都没有,产量还翻了好几倍。

无论是那被称作流水线的工序安排,还是齿轮密密麻麻的水力机器,朱元璋都眼馋得不行。

越是眼馋,他就越纠结要不要重惩陈安。

也正因为这份纠结,他在三号车间的反应十分平淡,没露出丝毫破绽。

可刚踏入这四号精加工车间,朱元璋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得呆住了。

工位旁堆着近千套成品士卒甲,胸甲上还刻着字。

按照朝廷规矩,甲胄上必须刻上工坊信息,方便后续追责。

而这些熟悉的工坊名字,让朱元璋瞬间明白。

这些等着被拆解的甲胄,全是朝廷发放给边军的物资!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