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八,城里放的这一百台小型投石机,到底是要干啥用呀?”
马皇后问道。
朱元璋没有回答,而是带着两人朝最近的一堆火堆走去。
只见一台比宋朝时期的投石机小得多的器械正在安装,旁边还堆放着木箱子。
不用问,里面装的肯定是油燃弹。
虽说他们没见过油燃弹,但从名字也能猜出来,这是用来放火的抛投类火器。
可朱元璋心里却犯起了嘀咕。
这么小的投石机,真能把油燃弹扔到城墙外面去吗?
就算能扔出去,又能扔多远呢?
要是扔得太近,岂不是会烧到自己人?
他知道,马皇后问这话,肯定也是没瞧得上这台小投石机。
宋朝的投石机多大多气派啊!
就连最厉害的回回炮,都比这台投石机大得多!
朱元璋想找士卒问问清楚,可人家正忙着干活,只说。
“要了解详情,您找陈大人就行!他准会把事儿都跟您说透!”
显然,他们都以为这位穿着紫花罩甲的郭将军是陈大人请来的贵客,有什么问题去问陈大人准没错。
面对这种拍陈安马屁式的推诿,朱元璋也只能笑笑。
没弄明白投石机的事情,他又想登上城墙去瞧瞧。
城墙上正在安装的截冲巨矢和弓弩床,才是他最感兴趣的东西。
其他兵器还能通过名字猜测一些门道,可截冲巨矢,他就算绞尽脑汁也想不明白。
远能狙杀敌人,近能保住性命,兼具攻守,这怎么看都不现实!
可他刚踏上登城梯,就瞧见中门防守总指挥俞将军从城墙上走了下来。
“这么晚了,郭将军怎的还没歇息?”
俞将军问道。
朱元璋连忙抱拳回礼道。
“陈大人已下达备战令,咱心里不踏实,特地过来瞧瞧情况。”
俞将军自信地说道。
“将士们对陈大人的命令向来遵从,您尽管放心!这会儿城墙上又忙又乱的,您就别上去了。”
“对了,这地方是军镇要地,您怎么把夫人也带来了?”
这话一下子就把朱元璋给问住了。
万一答得不妥,反倒坐实了裹挟妇人进军营的事。
这罪名可是他亲自定的,总不能到头来让自己挨板子吧!
还没等他想出应对的说辞,马皇后就大大方方地开口道。
“我在帮忙核算后勤的账目,觉得到实地看一看能更清楚,便让老爷找了套盔甲穿,也没别的意思,就是图个方便,还请俞将军通融一二。”
俞将军一听是这么回事,也就不再在意了。
只要不是女子穿着女装大摇大摆地进兵营,就没什么大问题。
他不再纠结这事,转而说道。
“郭将军,您既然来了,不如随我同往镇边祠一行?想来陈大人此刻也该到了。”
朱元璋一听陈安也在那里,立刻应了下来。
半炷香后,几人来到了关城外的一座寺庙前。
不管是哪朝哪代,路过镇边祠的汉族将领都会来这里祭拜一番。
心中怀有热血的人,路过也会进来拜上一拜。
华夏人最信奉的,从来不是庙里那些虚无缥缈的神灵,而是这些为保卫家国而牺牲的先烈英灵!
朱元璋三人跟着俞将军走进祠堂,神情立刻变得肃穆起来。
俞将军跪在李牧雕像前的蒲团上,眼神中满是对先烈的崇敬之意。
在他身后,毛骧行了跪拜大礼,朱元璋和马皇后碍于自身身份,只行了鞠躬礼,但眼神中的敬意一点都不含糊。
三人刚祭拜完毕,陈安就提着祭品篮出现在眼前,身后的汪江手里还拿着洒扫祠堂用的工具,看样子是要亲自献祭并打扫祠堂。
朱元璋三人对此并不意外,一来俞将军早有提及,二来陈安虽贪财却心系百姓、做事踏实,战前夜里祭拜先烈本就合情合理,只是见汪江带了洒扫工具,倒是稍感意外。
祭拜先烈竟然还顺带洒扫祠堂?
就在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那洒扫工具上时,陈安朝郭老爷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老郭,没想到你还知道来祭拜先烈,看来皇商这个身份,没把你彻底变成满脑子都是钱的人啊!”
朱元璋顿时不乐意了,大声反驳道。
“陈大人,您说这话亏不亏心?”
“您自身便是个大贪官,还好意思说咱满脑子都是钱?”
陈安见他动了气,只觉得这人根本分不清好赖话。
自己明明是真心想夸他两句,他怎么就抓不住重点呢?
陈安懒得再与他争辩,目光径直投向了庙堂中的李牧雕像。
他提着祭品篮,整理好衣着,径直跨过门槛走向了供案。
面对陈安的无视,朱元璋并未动怒,只是静静站在正殿门外,目光落在忙着祭拜的陈安身上,观察着他的一举一动。
只见他亲手将美酒与各色佳肴一一摆上供案,动作轻缓又郑重。
随后取来红烛点燃,待烛火稳稳跳动,又拿起线香引燃,小心翼翼地插进了香炉里。
朱元璋三人还是头一回见陈安这般敬重的模样,眼里满是惊讶。
毛骧按捺不住好奇,悄悄凑到汪江身边,压低声音问道。
“陈大人对这位李将军,竟这般仰慕?”
朱元璋和马皇后也齐刷刷地看向汪江,等着他回答。
可汪江只小声说道。
“有什么话等会儿再说,别打扰了陈大人祭拜。”
说完,他的神情也变得严肃起来。
于是,一行人就站在殿门口,看着陈安独自忙碌。
朱元璋作为曾当过和尚的皇帝,并不相信那些虚无缥缈的神佛,只把神佛当作维护统治的工具,但他却特别赞成祭拜祖宗先烈。
他信奉的,是那些在青史上留下名字、为这片土地做出过贡献的真实人物。
陈安的这番做法,他自然十分认可。
此刻,跪在大殿中央的陈安缓缓直起身,但并没有站起来,依旧保持着跪地的姿势,仰望着李牧的雕像,在心里默念。
“将军,您当年创下的战术,在后世被载入兵书,称作武安君李牧军事指挥艺术!”
“您指挥的赵破匈奴之战,以步兵之力全歼骑兵,成了流传千古的经典;肥之战更是厉害,直到现在,仍是兵家学习围歼战时的标杆之战!”
“我有幸来到大明,如今恰逢江浦关战事在即,我定要用前世所学的知识,连同从先烈们身上悟到的些许军事皮毛,在此领兵一战,只愿这一仗能打出成效,不负百姓期盼,不负先烈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