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为了丞相大人得加钱 第116章 种云要造船

作者:天师府门生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4 08:13:24
最新网址:www.biqumu.com

种云急得不行,他想肋生双翅,去拦住丞相大人,可是眼下还有天大的事必须做!他不能丢下一切,他还没有拿下东吴。

种云有一个巨大的野心,那就是把华夏的所有敌人都干趴下,所以他必须和百姓站在一起,他必须用统一战线,他必须拥有先进武器。

为此,他带着大把银子,去了岳阳水师,因为水军又在哭穷,直呼没钱了。

种云把从武昌搞的上千万白银,全部给了水军。他说,“钱管够,我要你一年之内,把水军发展成第一!”

水军招人很容易,世家解散,失去生计的本地人,纷纷成为渔民。现在水军招人,他们纷纷前来。

现在的问题是船只,目前造船水平不行!虽然吸收了先进技术,建造的船只比过去更为坚固。

种云手下,还有多年对抗东吴水军经验,也总结出一些方法。采取分组作业模式,用速度较快的战舰吸引,然后迅速攻击目标。

水军,基本上是渔民,都是带船归顺。现有400多艘战船,但都是中小型船只。

最大的只有3米长,仅能容纳十人。

船只小,火力就不足,有的跑的距离很慢。

即使如此,种云不能让水军坐吃山空,他命令水军攻打江西,建立城市。

更远一点,勘察长江口和附近岛屿,等订的船只回来,就在浙江建立据点。

廖化很努力,他带着以前兄弟,开始搞水军。种秀负责港口,高价雇佣工匠,大搞山寨东吴舰。

水军真的刚起步,对比东吴舰队差距明显。

风帆依然还是舰船的主要动力,挂着好几排风帆的战舰航行在海上,显得威武雄壮。

这时候的东吴战舰分为六等,一、二级有三层甲板。

三级两层甲板,可进行大规模水战。

四级战舰有两层甲板,可作为大型战舰的补充。

五、六级,一层甲板,船小灵活,适合侦察、警戒等任务。

水军舰队的4艘木壳船,还处于发展期,远洋航行补给还是个问题。

水军廖化本来要申请买大舰,种云深知以后是远洋的天下,大手一挥,造大船。

此时,通过江东的世家,和江东陆家关系亲密,很多采购都是陆家人在做中间人。

甚至于,陆家听说种云好色,又送了两个江南美女。种云非常高兴,还要求送来一批技术工人,高价雇来造船的。

种云想的是,既然有条件,当然是跟上世界潮流,加入大航海浪潮,成为全球国家。

技术工人信玄门,种云请来了太平道的老朋友于吉,主持玄门下的太平道教。

于吉受到热情的接待,种云和他交流,两个人在一起连续辩论了三天三夜。终于征服了于吉,还准确的指出现在的情况,以及南北对立。还预测处于内战前夕等,这下震惊了于吉。

他认可种云是天神下凡,介绍不少朋友来。他希望允许,自由传教太平道。

经过谈判,太平道,在玄门下面,以种云为教主,于吉作为主教开始传教。

种云的了解,使太平道惊为天人。随后种云赐名,带头的太平道人为三清。

岳阳港作为太平军的船基地,引进技术,大办工厂。种云的期望很高,希望能搞定太平军的大船。

东吴水军太强大,种云不得不把眼光投向水军的基础,造船业。

中国古代的造船业,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如果从独木舟和筏算起,最早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百越人。

秦汉时期造船业发展高峰,汉朝时,以楼船为主力的水师已经十分强大。

另外,东汉已经使用了布帆,这是利用风力解决船舶动力问题的重大发明。

东吴继承了秦汉的造船技术,从地理条件看,吴国滨江临海,有发达的传统造船工业,造船工场规模大、分布广。

东吴所造的船种除继承了汉代常见的船种外,还出现了以“勇力精锐”者充当棹夫、“往来如飞鸥”的走轲以及形体更加高大的楼船。

战船最大的上下五层,可载3000名战士。东吴官船就有5000多艘,可见造船业之盛。

内河航运主要分布在长江干支流、珠江流域等河流,淮河也有一定的航运价值。

由于水量少,季节变化大,冬季有结冰期,北方的河流普遍航运价值不高,东北的松花江航运价值较高。

曹魏的控制区内河航运条件很差,蜀汉情况又如何呢?蜀汉位于长江上游,川江段(四川宜宾到湖北宜昌段)滩多流急,航运条件远不如长江中下游。

古代造船的材料是木材,东吴森林资源丰富,造船的材料无疑有保障。但木材在水中长期浸泡容易腐烂,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中国传统船舶采用桐油封护船体,是船材防腐的一种特殊技术。

桐油呈淡黄色,半透明,具有黏性大、耐酸碱和渗透性强等特点,用于涂抹木船船材表面,有防腐、隔水、隔潮、迅速干燥、耐高温、附着力强等效果。

桐油还用作捻缝油灰的调和剂。使用油漆封护木材,最少有2000多年的历史。中国古船在建成下水前,使用桐油和油漆两遍防腐封护,确保船在水中的耐久性。

油桐属大戟科落叶乔木,高可达10米。桐油种子所榨取的油脂就是桐油。油桐喜温暖湿润气候,怕严寒。

油桐要求阳光充足、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微酸性砂质壤土。油桐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低山、丘陵。

曹魏控制区油桐分布很少,仅在魏吴交界处有零星分布,这也是其造船业发展的不利条件之一。

东吴和曹魏控制区之间基本是平原,没有高大山脉阻挡,长江就成为守护东吴的唯一天险。

所以,维持一支强大的水军,就是维护战略安全的需要,东吴一直高度重视造船业。

三国时期东吴的造船业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在当时总体低迷的海洋事业中是一枝独秀。

吴黄武五年(226年)孙权派宣传从事朱应、中郎将康泰远航南洋。

孙吴为培植亲吴势力,曾先后三次派人与辽东半岛的公孙氏,进行大规模的海上交往。

这三次规模巨大的海上远航,开辟了由长江口,至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航线,在中国古代海洋活动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而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船队浮海到台湾(夷洲),派聂友、陆凯渡海征伐海南岛(崖洲),更为台湾、海南岛自古以来与大陆密切联系的佐证。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