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人是很重视礼节和礼貌的,黄天霸进江夏,属于外来是客。要江东世家投降,他可以保证太平军不会屠城。
东吴世家顺民爆炸了,他们纷纷指责黄天霸是叛徒,要杀了他。
江东顾家没有动怒,反而笑了,“龙不吟,虎不啸,小小书生,可笑可笑!”
黄天霸反应很快,他也是天才,“车无轮马无粮,叫声巡抚提防提防。”
黄天霸大老远跑来,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围着人家瞎哔哔,无论怎么说,都是江东世家失礼在先。
东吴世家还算有明白人,他责难这些群儒,这个时候有本事了,孙策杀人的时候,还有现在曹操围城,怎么不见你们退敌之策...
这一下子把群儒给镇住了,按照这个说法,群儒嘴皮子再利索,那也没有什么用,太平军不会撤退。
江东世家说话客气,他说:“为什么不将金石之论,为我言之?乃与众人辩论也?”
江东顾家的意思,你既然有智谋,把话直接对我们说就可以了。他们才有资格投降与否,用不着辩论,儒家文人决定不了江夏的投降。
黄天霸的回答是:“不知世务,互相问难,不容不答尔。”
他的意思是,江夏官员和文人主动进攻,他只是正当防卫,一下子就把责任撇清了。
黄天霸不怕辩论,什么是辩论?有的辩论是针对人,有的辩论是针对事,有的辩论则是针对目的。只要攻其一点,就有可能获得胜利。
于是,辩论开始,正方选手黄天霸,投降可以。反方选手,江东官员和儒家子弟,他们认为投降不可以。
在这场辩论当中,首先出场的就是江夏太守,他采用的方法就是针对人。
没有谈抵抗,也没有分析东吴多么强大,而是直接对黄天霸进行了人身攻击。
他首先拿出一个话头,他问黄天霸,你也是世家,真的有这种事吗?
这个确实是事实,黄天霸不能否定,而且他很痛快的承认了。
然后太守就说,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时候,孙家占领长江以南。而你们黄家,投降了东吴。
他的想法是,只要把黄天霸的人品给否定掉,那么他说的,没人相信了。
黄天霸针对这个说法,准备充分,也充分证明世家不假。
他用治病打比方,一个人里面全烂掉了,只能用猛药,才能把病治好。东吴内忧外患,还对曹魏跪了,再加上本身就不是江东世家,歧视本地世家。
他不屑效力,也不值得卖命,他要打烂东吴孙权这个破烂货。
黄天霸口若悬河,把东吴要亡国,充分的说了起来,最后他总结,他爱华夏,不爱东吴鼠辈。
他又说做大事需要有主谋的人,而不是只凭口舌辩论的人,这几句明显是回敬太守的进攻,指责他就会玩嘴皮子。
第二个出场的是知县,他针对的则是事件和人。一开始他说的,就是东吴兵屯百万,将列千员,实力很强。
黄天霸给他的回复说,东吴鼠辈人虽然多,都是乌合之众,没有什么用。
知县也知道,东吴确实烂,明摆着,太平军几千人围着江夏。
他没有好意思说孙权值得卖命,他把话题引到了怕死不怕死上,明显是跑偏了。
在他看来,打了败仗,又投降,明显是怕死啊。他说投降,难道不是贪生怕死?这明显是打肿脸充胖子。
黄天霸见招拆招,把话就引到了怕死和不怕死上。
他说,我一个人都敢来,要是按照这个标准的话。那我的胆子绝对是比你们大……
其实说到怕死投降的问题上,黄天霸是很难反驳的,假如知县一直围绕这个问题,或许就能辩赢,但他傻乎乎的开始搞战斗意志。
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黄天霸说,包括孙权皇帝,在座的各位,都是废物!他顶天立地,不惧怕任何人!
下一个出场的是儒家,他是把话题引到了黄天霸的人品上,他质疑是要效仿苏秦张仪。
因为东吴比较重视实干家,而不重视只会鼓唇弄舌之辈。苏秦和张仪是战国时期有名的辩论家,按他的话就是大忽悠,这属于在人品上贬低黄天霸。
他谈到目的性。什么叫做目的性呢?苏秦张仪去游说,就是搬弄是非,挑拨关系。
在东吴官员眼中,黄天霸的来意,就是故意要挑拨江夏内乱。其实事实也就是这么回事,确实是来挑拨的。
黄天霸立刻把苏秦和张仪树立成了正面典型,这属于明显的偷换概念。
他说苏秦张仪是真豪杰,他们出入各国如入无人之境,胆子大得很,比你们这群胆小鬼强多了。
下面一个出场的是道家。他是在孙权的身份上找论点。
黄天霸说东吴鼠辈,他说不是。他说东汉完了,东吴是正统,这就是合法的改朝换代。
这是一个政治正确的问题,也是原则性问题。讨论问题一旦涉及到政治正确,那么对方就很难反驳了。
黄天霸立刻就说:你是什么人,不是华夏人,你是什么种?因为政治正确,根本就没有办法反驳。即便东吴确实是正统,他也没法反驳。
黄天霸骂他的话也很简单,说你这个人缺爸爸,你没资格和我聊天儿,你住口!
政治正确,来了一个降维打击,把他直接打下去了。
在儒家,名不正则言不顺,政治正确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不顾局势直接搞政治正确。
黄天霸高举政治正确的大旗,要驱除东吴鼠辈,坚决反对孙权。谁提出和太平军死战谁就是孙权走狗!谁就是汉奸!谁就是国贼!根本不容辩驳!
下一个出场的是顾家,他问黄天霸,研究过什么书?
他本身是一个学者,他意思就是问问,平时你都研究什么书?如果研究某一部书,他用书里面的知识来考,没准能难住黄天霸。
黄天霸根本没有给他这个机会,当前就是投降还是不投降,这是应该研究的事情。但是把话题直接引到了读书上,平时研究什么书写什么论文?
黄天霸举出历史上名人,说这些人都有匡扶宇宙之才,也没专门研究什么书。
没有在学问的问题上纠缠,他直接说的是人品的问题。
同样是读书人,也有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君子就是爱国的,小人只是愚忠的。
黄天霸说,学问的大小不是问题,作为读书人,如果人品不行,学问再多也没有用。
有句话叫德才兼备,德在才之前。一个人没有品德,那么他的学问越多,反而会造成更多的危害。很多东吴高官,他们为自己谋幸福,坑害老百姓。
黄天霸是胜在格局上,按说讨论的主要话题就是该不该投降。但是东吴官员不太愿意,拿到明面上说。
黄天霸想了想,大概这个投降不投降,应该是东吴官员内部商量。
东吴江夏官员也意识到,黄天霸大老远的跑来,是为了江夏不被屠杀。他们了解湖南人,知道黄天霸,官员没想在辩论当中获胜。至于投降与否,其实根本没有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