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打下南昌。一开始,太平道都很兴奋,看来打败东吴的希望很大,太平道原本打算在武昌,过一段享受生活。
南昌失陷的消息很快传到建业,掌权者震怒,皇帝下令将大将拿问,调兵遣将准备打回去。
陆逊成为钦差大臣,东吴军事实上得到了增强。
面对东吴如此大的反应,本想在南昌休息的太平军,只能继续打,南昌交通便利,东吴水军不断增兵,此地不宜久留。
太平军一路从公安下岳阳,过武昌和南昌,直扑到建业。
建业是长江上的重要城垣,东吴政府自然也对的守卫下了血本,拨银30万两作防堵军费,在居民及江上渔户中清查户口,实行十家联保。
东吴江防营、诸路援兵,先后集中周围。但是这样还不行,没有阻挡住太平军的行军。
太平军几次作战后,在城南观楼下,修筑兵营,在城外沿江一带遍设营垒,可以说是非常积极的部署防守。
东吴军慑于太平军强大,有时派少量兵勇,作骚扰性的攻击。
太平军占领南昌,也成了太平道,初次进行“天堂生活”的理想地方。
那么太平道,到底进行了哪些尝试呢?将绅民铺户,无论男妇,逼胁投降,以二十五人为一军,男有男管带,女有女管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男女分馆。
筹措军备,一方面没收富人的金银财宝、粮食武器,另一方面接受群众“进贡”,实行圣库制度,所得全部造册充公,每天按人头发放粮食。
太平道也开始享受胜利的果实,每个人占据一个衙门,最露骨的是于吉,借口给民众“讲道理”来给种云选妃60人。
太平军在城内享受胜利的果实,城外陆逊带着3万军,在保持镇定,你请随便,我们就看看,完成任务罢了。
尽管有从南昌逃出去的地主,告诉城内实况,说城内只是一味的掠夺,并没有太多人防备。
尤其是夜间,当时在东吴军中,陆逊于是建议,出其不意的时候进行攻城,但是并没有得到赞同。
面对如此大的反应,本想在南昌休息的太平军可不知道,还是接着奏乐接着乐!
南昌交通便利,东吴军不断增兵,种云认为,此地不宜久留。他的信到了,他建议太平军兵分两路,一路向南,和黑旗营南北夹击打江西,一路顺江而下打南京!
王朝总参谋长当然不拒绝,他认为太平军单独可以消灭东吴。
太平军拿下武昌,太平道,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选择往哪走。
当时太平军高层一共有三种意见,有倾向于入川,但是作为天府之国的四川易守难攻,又远离权力中心,还是诸葛丞相的地盘,于是迅速被否决。
女将主张入主中原,本来已经取得太平道的支持,但是后来得到消息,称曹魏在中原重点布防。
再加上中原地势平坦,没有可以作为屏障的地方,一旦去了中原,太平军引以为傲的水军,就没有用武之地,最后入主中原的建议也被否决了。
王朝等人主张去金陵(现南京),太平军水军强大,可以直接顺长江而下。
东吴军在东路的防守,也是相对薄弱,并且金陵城自古就是帝王之都,背靠江南物产丰富,可以说是理想之地,种云并没有立马拍板同意。
王朝受种云委托,写了一封信给荆州军。他首先声明,荆州军和太平军不再有归属关系。
他根据建议,劝太平军分兵。他建议打南京,北上防守曹魏。
种云研究了以后,认为可以。各自有自己的想法,都凑在一起,万一内讧就不好了。
此时的太平军,虽然已经裂痕加深,还没有到你死我活的地步,如果此时分开,可谓皆大欢喜。
李元芳表演“天父下凡”。所谓的“天父下凡”,并不存在,只是大家不敢撕破脸,免得信仰崩溃,才不得已承认太平道的权力。
王朝跟李元芳不一样,是两个阶层的人。李元芳山上烧炭,忍受饥寒交迫之时,王朝也许正在家里宴请宾客,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然后带着一帮家丁去山上打猎,改善口味。
王朝是太原王家富户,田连阡陌,铺面也不少。太原王氏,中国汉朝的著名大族,源自姬姓,分为太原郡祁县王氏与太原郡晋阳县王氏两支,早期史书并未记载祁县王氏和晋阳王氏有血缘关系。
与大多数王姓士族一样,太原王氏将先祖追溯至周灵王太子姬晋,然其真正有史可考的始祖最多追溯至汉代,祁县王氏可追溯至东汉司徒王允,在魏以后不显,后世多为冒认。
晋阳王氏可追溯至东汉王柔、王泽兄弟,十分显赫。祁县王氏,早期史书并未记载与晋阳王氏有同宗关系,后世的族谱合二为一,并且与琅琊王氏族谱也合流到秦朝的王离。
祁县王氏自曹魏王凌被夷三族后一蹶不振,在江南复兴,涌现出王通支、王忠嗣支、王玄起支、河东王氏等。其中部分支系存在疑问,如王朝,自称祁县王氏后人,家世并不十分肯定。
东汉末年,王允以孝廉身份出仕,曾任司徒高第的侍御史。他在豫州刺史任上密谋刺杀董卓,联合吕布共同执掌朝政。
然而,在董卓麾下的将领李傕、郭汜攻破长安后,王允兵败被处死,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
曹魏太尉、南乡侯,是王允的侄子,逃过了王允被杀的命运。在曹魏建立后,王凌因为出自世家大族,受到曹丕等君主的拉拢。然而,在与司马懿的较量中,王凌最终丧命。
晋阳王氏的代表人物,在曹魏时期取得显赫成就。王昶因倒向司马懿家族而受到重用,而王朝则在灭吴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
种云的打算是,集中兵力,打下南京后,再分兵,他是教主,就在江浙,不过分。
于是乎,在南昌才呆了一个多月的太平军,于大年初二,留下部分世家治理江西,从容离开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