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之战末期,东吴吕蒙不讲道义,做了小人,袭击荆州。在渡江过程中,吕蒙还糊弄启动,让部下都扮作成商人,被叫作“白衣渡江”。
关羽正率军北伐,不在荆州。吕蒙成功渡江后,公安守将傅士仁投降。
赤壁之战后,荆州被刘备、曹操、孙权三家瓜分,刘备入蜀,留关羽镇守占据的荆州五郡。
关羽北伐,率军从荆州南郡出兵,进攻曹魏占据的襄阳、樊城。
关羽先是围困襄阳、樊城。于禁督七军三万人救援樊城,遭遇了暴雨而导致的“汉水溢流,害民人”的天灾,以致于水淹七军。
关羽趁机乘大船进攻,俘获于禁等人,重创曹魏,威震华夏。
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对曹操在荆州的防线造成重创,曹操一面尽全力阻挡关羽,一面派人“许割江南以封权”求和。
曹孙刘均未称帝,封孙权是以汉的名义。这没有问题,孙权袭击关羽的后方,减轻曹军的压力。
因为“联刘抗曹”大于荆州,江东以鲁肃为代表的联盟派,没有攻打荆州。
关羽攻打襄阳、樊城,进展颇为顺利,若刘备实力大增,足以和曹操抗衡,而东吴沦为最弱势的一方。
关羽的威胁更大,他占据着长江的中上游,顺江而下,吞并吴国是十分容易的事。“联刘抗曹”已经小于荆州的重要性。
关羽选择北伐,的确是很好的时机。白衣渡江并不是孙刘第一次交锋。孙权军认为,荆州是刘备窃取东吴的。
早在215年,吕蒙就发动荆州之战。这一战迅如闪电,鲁肃一万人驻守益阳,牵制了关羽主力的救援,吕蒙的两万兵马轻取长沙,桂阳,围零陵。
东吴攻心术诱降守将郝普,刘备亲率的援军也已在路上,孙权已将南三郡揽入囊中。
此后孙刘和谈,关羽与鲁肃单刀赴会。刘备有“借约”在先,孙家诉求无可指责。会议结果以湘江为界,各领三郡瓜分荆州告终,孙权归还了夷陵郡。
在217年,曹军与孙家军爆发了一次大规模会战“濡须会战”。此战自孙权亲征合肥始,张辽奋威逍遥津,几乎杀吴主。
吕蒙拒濡须坞相抗,曹操退军。前后一年多时间,投入数万兵力,均有重大损失。
曹军东线失去援助襄阳的力量,才有汉水淹七军,几欲亡国的哀声。而孙权同样元气大伤,保留长江沿线布防,没有机动力量用来强夺荆州的。
218年,是汉之将末,政坛最为动荡的一年。先有耿纪,吉本反曹。又有乌桓,鲜卑之乱。再到宛城侯音叛乱,直接动襄阳后方。
219年,刘备称汉中王,士气高涨。关羽在如此形势下,选择北伐无可厚非。
关羽水淹七军后,确实需要粮饷,就取了湘关的米,而孙权就以此为借口,发动了战争。
219年,孙权还在进攻曹魏的合肥。孙权之所以和曹操交锋,是为了地盘与性命,被曹操吞并,或者被刘备吞并,东吴都不愿意。
刘备作为江东的盟友,在江东外患严重的情况下,做了一连串足够激怒孙权,也令孙权失去安全感。
孙权曾经建议共同进兵取益州,刘备大义凛然、义正词严地加以拒绝。后来,竟然单独行动夺了刘璋的地盘。
刘备进军汉中,做了汉中王,却没和孙权这位盟友有所商谈。
关羽拒绝把女儿嫁给孙权的儿子,这就算了,还说,“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自比为虎没什么大不了,但称孙权为犬,未免太过分了。
东吴在荆州之战前,势力范围小的可怜,当时浙闽沿海为山越蛮夷之地,只有长江中下游,弹丸之地可称王化。
长江从四川东出到湖北,江流出于崇山峻岭之间,江面若不是狭窄,就是弯曲,一般有险可守。
可从湖北开始,江流变得宽阔。若是占据上游,则长江天险与下游共有,顺流而下,势如破竹,很快就可以威胁到下游的核心地带。
于蜀而言,没有荆州,尚能在地形相对封闭的四川盆地中割据,只是失去了与魏抗衡的基地。
于魏而言,拿下荆州则可俯视长江,占领东吴,挺进西川,统一中国。
而对于东吴而言,东吴立国,所凭仗的是长江天险。而荆州正在长江的上游,没有荆州将无以立国。
荆州正处在东吴的咽喉,南阳和襄阳在攻防上的唇齿相依之势,长江天险本身固守的本钱,怎可反受他人钳制。
荆州对于东吴来说如此重要,当刘备势力大增的时候,孙权依然没有荆州,天下三分很可能变成两分天下,孙权盘踞江南,毫无发展空间。
而夺取荆州以后,东吴消除了来自关羽的威胁,全据长江,进可攻,退可守,实力大增,从此开始天下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