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iqumu.com

说完,刘谨满眼期待地望着李想。

这套方案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在他看来,此乃大唐利益最大化之策。

高藏王与高桓权皆为唐军阶下囚,对大唐的任何要求都不敢违抗。

即便平壤附近有金矿,他们也只敢配合大唐商人开采,甚至还要派兵保护,唯恐出事惹祸上身。

这种以夷制夷的局面,远比大唐直接派兵驻守、派官治理要高明得多。

“一个高句丽,分裂成三个势力,再加上原本的新罗、百济,以及趁火打劫的倭国,这半岛的局势,倒真是有趣了。”

李想的这番话,无疑是赞同了刘谨的构想。

事实上,李想从未打算将鸭绿江以南的土地纳入直辖。

在这个时代,一块无法为帝国带来实际收益,反而会持续消耗国力的领土,并无价值。

只要将辽东的黑土地牢牢掌握在手中,便已足够。

让半岛诸国陷入无休止的内耗与征伐,才最符合大唐的长远利益。

战争越是激烈,他们对大唐的军械、物资等商品的需求就越是旺盛。

待他们打得精疲力竭,大唐再以“调停者”的身份出面,颁布一纸停战协议,谁敢不从?

至于协议的有效期,那就不是李想要操心的了。

让他们休养生息几年,再继续打,打不动了再停。

如此循环往复,只要最终的控制权始终掌握在大唐手中,便万事大吉。

“正是此理!”刘谨的脸上绽放出笑容,“让此地陷入长期的内部纷争,使其再也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力量来威胁中原王朝,这才是此役最深远的战略意义。”

……

平壤王宫之内,一种无形的压力笼罩着每一个人。

李想在昨夜已与秦安然、席君买等人会面,也同阔别多年的梅川秋一及贺健重逢,对整个战局已了然于胸。

相较之下,高桓权却被冷落了整整一日,直到次日才与高藏王一同被传召入宫。

这对血缘疏远的堂兄弟再次碰面,场面不免有些僵持。

所幸高桓权心里清楚,高藏王不过是渊盖苏文手中的一枚棋子,高建武之死与他并无直接牵连。

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都视渊盖苏文为共同的仇敌。

“这幅地图,想必二位都不陌生。刘谨,你来向两位国王陛下说明一下后续的章程。”

李想懒得亲自向他们解释,便示意刘谨代为宣布他的决定。

这个决定,无论对高桓权还是高藏王而言,都算不上最坏的结局。

毕竟,他们眼下的身份,不过是阶下之囚,恐怕连身家性命能否保全都在惴惴不安。

“以此线为界,此地,以及此地,划为北高句丽的疆域。高藏王可续留平壤,做你的北高句丽国王。余下的疆土,便是高桓权你的领地,国都定在汉城。”

刘谨话音刚落,高桓权便按捺不住地质问:“那辽东呢?辽东归于何处?”

另一边的高藏王却长舒了一口气,脸上甚至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喜色。

他这个国王本就形同虚设,这几日更是终日惶恐,唯恐李想一怒之下将自己人头落地。

如今竟能保住王位,虽说国土大为缩水,国号也从高句丽变成了北高句丽,但又有何妨?

以往那广袤的疆土,何曾有一寸真正属于过他?

眼下的结果,已远超他的预期。

他心中暗下决心,必须紧紧攀附李想这棵大树,否则他这北高句丽国王的位子也坐不稳当。

他深知渊盖苏文尚在逃亡,手握残兵,绝不会善罢甘休。

“高桓权,聪明人该懂得审时度势,别不识抬举。你若对这南高句丽国王的位子不感兴趣,我们自可另觅人选!”

刘谨冷哼一声,根本不屑于向高桓权解释。

辽东?

那自然已是大唐的囊中之物,与高句丽再无瓜葛。

“燕王殿下,王管事,一切但凭上国定夺,我绝无异议。此次上国兴师动众,为我高句丽铲除国贼,实乃再造之恩!”

“只是那渊盖苏文一日不除,终是心腹大患。放眼天下,除上国天威,无人能制。可否恳请上国派遣贤才,协助我等整肃军队、梳理朝政?”

高藏王极为乖觉,他明白自己势单力薄,短时间内无法掌控北高句丽的军政大权,索性将这份权力拱手让给大唐。

此言一出,却把一旁的高桓权气得脸色发青。

高藏王无人可用,他高桓权却不然。

若是连官员任免之权都交予大唐,朝中遍布唐人,那他这个国王岂不也成了彻头彻尾的傀儡?

“我们离去时,会留下一批顾问。但具体的官员任命,还是由你自己决断吧。”

一直沉默的李想终于开口,接过了高藏王的话。

他预见到这片土地未来必将纷争不断,可不想让大唐为此背上骂名。

“对了,还有一事!大同江临近平壤之处,以及汉江靠近汉城之地,需各租借一块土地给捕鱼队。”

“这两块土地上的一切事务,皆不受你们管辖。未经许可,高句丽人不得擅入。租期嘛,就定为九百九十九年。”

刘谨抛出的这个条件,在后世看来或许极为苛刻,但对眼下的高藏王和高桓权而言,根本不算什么。

别说捕鱼队只是个商号,就是将这些土地直接割让给大唐,他们也不敢有半句怨言。

……

大同江上,平壤道行军大总管麾下的船队一分为二。

一部分原地驻守,另一部分则调转船头,向鸭绿江进发。

眼下仅有平壤城在李想的控制之下,周边城池仍是一片混乱。

此时派遣船队封锁鸭绿江,将辽东与平壤地区彻底隔绝开来,显得至关重要。

此举既能对鸭绿江两岸的城池形成威慑,也能促使他们尽快放弃抵抗。

“船长,燕王殿下的命令是让高句丽片板不得下鸭绿江。属下以为,与其被动巡逻,不如主动出击,将江上所有船只,哪怕是小小的渔船,也尽数焚毁。”

“此外,为绝后患,不如将江岸两侧的房屋也一并烧了,您看如何?”

陈老四是捕鱼队的老人,此番也随军出征。

而周大福,更是此次水师的实际统帅。

可惜水师自入高句丽以来,除了在大同江口打了一场毫无悬念的胜仗,便再无建树。

此刻受命率一半人马前往鸭绿江,周大福及其麾下将士无不摩拳擦掌,水师总算不用再只当运输队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